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
名家观点|李承贵:阳明心学对当今社会大有裨益
发布时间:2023-08-30 12:38:04    来源:天眼新闻


(资料图片)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前,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在贵阳举办,活动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承贵针对王阳明心学之于当今社会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展开论述。他认为,阳明心学由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四个核心命题构成,因而当下应该从这四个命题中寻找阳明心学的价值。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作为“立言宗旨”的“心即理”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价值?在李承贵看来,首先,自信心体至善,“心即理”意味着人必须自信善体对自我的规定,从而肩负起行善的责任,义无反顾地行善,而对那种昧于或否认善体在我的人自然是一种警醒。其次,自信改过迁善。“心即理”意味着人具有自善的自觉与能力,而对那些在去除私欲上犹豫者或逃责者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其三,事功务必当理。王阳明认为,这个至善本体也是判断事功的根据和标准,事功是否应该得到肯定和赞美,必须考察成就事功的动机是否合乎天理。“心即理”之当代意义在于:挺立善在我的自信而自豪地行善、增弘改过迁善的勇气而努力地自新、确立天理为评价事功的绝对准则而否定出于私心的成就。

作为“立言宗旨”的“知行合一”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价值?李承贵认为,首先,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味着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是对那种沉迷于理论知识而不实践的人的警戒。其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意味着言必有信、言必有行,从而是对那种说一套做一套之虚妄行为的批判。其三,知行相称。“知行合一”对避免生活中劣质的“知”指导“行”而导致“行”失败、劣质的“行”背离“知”而使“知”陷于空疏之情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四,视念为行,概言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即知即行从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求知行相称从而知行相益,就是要求知行相符从而言行一致,就是要求视意念为行从而防范恶念转变为恶行。因此,如果真能践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那么对当今社会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根本的学问”之“致良知”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价值?李承贵认为,首先,为人间立法。“致良知”是凸显、挺立内在于人心的良知,使之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准则,防止人们缺失信念而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准则,因而必须致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挺立。其次,唤醒良知。“致良知”是要求人时刻自觉良知的存在,以良知警醒自己。因此,“致良知”对那些昧于良知、放逐良知而作恶多端之人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命令他们放弃蓄谋已久的恶行。其三,良知在场,强调良知在场、强调良知付诸行动。“致良知”就是为人世间立法,就是觉醒内在人心的善性,就是将良知付诸实践,因此,对于当今社会建立绝对至善的法则、提醒人们对良知的自觉、敦促人们践行良知,都表现出极为宝贵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化天下的“万物一体之仁”究竟蕴含了怎样的价值?在李承贵看来,首先,去除私欲。其次,同苦共痛。其三,善化生态。践行“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对于阻止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从而建构优质美丽的家园具有独特而积极的意义。

李承贵说,通过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四个核心命题的剖析、解释,王阳明心学的价值已全方位地向人们敞开。“心即理”是融认知与道德为一体的道德理性,以警醒人们对善在我的自信;“知行合一”是发明“行”为知行关系之根核的精义,从而提示人们坚持以“行”为核心的品质;“致良知”是为人世间建立绝对至善准则,以唤醒人们对良知的敬畏而依良知作为;“万物一体”是揭示万物休戚与共生命体的本质,以告诫人们应该建立起互助、关怀、尊重、团结的命运共同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赵怡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